他们为听障儿童组建一支合唱团,还登上了世界舞台!
天津有一支合唱团,全部由佩戴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组成。在儿童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了解这个合唱团。
【资料图】
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成立于2014年11月。合唱团的发起人之一肖玲,当初只是想找人教孩子唱唱歌。
她也是一个听障儿童的母亲,同时有多年聋儿语训工作经历,但她发现,即使孩子学会说话,内心也依然很封闭。“我想试试用艺术、用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帮助他们打开心门,建立自信。”
肖玲找到了当时经常给残疾人艺术团创作歌曲的作曲家张如昕,他听完后提出,组建一支合唱团,这样比单个学唱歌强。
听到这个提议,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因为难度太大了。
没有老师,他自己作词自己教,同时找同行、学生帮忙,志愿者从一开始只有4人,发展到现在45人。
家长听说后找到合唱团,团员从8名,增加到50名。
人多了,没有场地。河西区文化馆听说后,为小海豚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从2015年开始,合唱团有了固定的音乐排练厅,不用四处找场地。
开始上课后,老师又面临教学上的困难。
“听障儿童的音域很窄,学唱歌比学说话更难,而参加有不同声部的合唱团那是难上加难。”志愿者王思雯老师说,健听(听力正常)儿童学一首歌很快,而听障儿童辨听出“Do Re Me”几个音的高低强弱就需要重复训练几个月。
根据听障儿童的特点,张如昕老师创造出适合不同阶段学习的歌曲一两百首歌曲,比如初期的《我叫哆来咪》,有了一定基础后学唱的《叫醒耳朵》《我行,你也行》《小鲤鱼跳龙门》等。
这些歌曲用充满童真的语言鼓舞孩子,给他们以信心。比如《叫醒耳朵》的歌词:
“喂喂喂 你听到了吗?喂喂喂 你看着我,我要为你唱首歌,叫醒你的小耳朵。”
“嗨嗨嗨 我听到了,刚才耳朵睡着了,歌声一响叫醒了我......”
合唱团有了进步后,张老师又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走出去参加比赛。
2016年,合唱团赴俄罗斯索契参加合唱比赛。当听到小海豚获得大赛表演民谣组公开赛银奖、和平友谊特别奖时,孩子、父母、老师惊呼兴奋,笑着笑着都哭了。后来又赴德国、法国参加合唱比赛,与听力健全儿童同台竞技,收获无数称赞。
用音乐为听障儿童打开一扇门,小海豚合唱团的成员和志愿者,做到了。
时间在旋律声中慢慢流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轻柔的力量浇灌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开出花来。
“一开始孩子们都只是静静地听,甚至不配合,到慢慢地开口尝试,露出微笑,到爱上音乐,登台演出,自信快乐地歌唱、表达。”王思雯做志愿者老师七年来见证了这个过程,也目睹了孩子们性格的变化。
“孩子现在是人越多,唱的越起劲儿。”佑佑妈妈说,小海豚合唱团很负责,还很人性化,让家长参与课堂。
“有的歌曲设计了让妈妈唱一个声部,孩子唱一个声部,共同学习练习,完成一首歌曲,有助于加深亲子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王思雯老师说,听障儿童的教育,需要孩子、老师和家长共同投入持久的耐心和强大的意志力。
“孩子们的笑脸,还有张如昕老师的精神,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王思雯说。很遗憾,张如昕老师因病于2022年年底去世。如今,合唱团的其他志愿者老师一起接力,将爱心传递延续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听障儿童,关注听障儿童。”
现在,小海豚合唱团志愿者把一批团员带出来以后,再接着教新成员,一年又一年,尽最大力量,去帮到更多的听障儿童。
“非常好,这里的Do再唱轻一点,不要唱成‘到’。”王思雯老师右手弹琴,左手在空中抬起、放下,示意音高。
“再来一遍,深呼吸,一、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