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静:你也出过黑板报
(相关资料图)
小时候常被老师叫去出黑板报。黑板报不只写写粉笔字,时不时也写出人生感悟。
今春认识一位叶先生,室内设计界翘楚。大学老同学的中学同学。老同学讲他俩一道出黑板报的,一个抄写文字,一个画插图,相友至今。原来你们也出过黑板报呀,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好像找到了接头暗号,记忆闪回。我小学、中学也是黑板报主力军。一问家人,他说当年也是初中班级的黑板报能手,他负责插图,和写文字的林同学搭档,合作相宜,成为好同学好朋友。好像出黑板报是能成就搭档的路径,文字插图,配得好,这期黑板报才出得漂亮嘛。出黑板报,也培养了少年人的某种能力,写字的功夫,插图装饰的眼光,版面配合的安排。自然,也少不了一些荣誉感和成就感的。班级黑板报是一种,如果出的还是全校那块大黑板报,受到老师们的肯定,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不无两腮红扑扑的发光感。
有些场景还是很清晰,小学常被老师叫去出的黑板报是学校大门口那块,抄录的文字一般由老师提供,此外,我还负责排版,绘花边,画插图。有一年学习着打格子画雷锋像,像的像的,反馈不错。还学习着隶书来写标题。如今对写字的兴趣回溯起来就源自小学,一是临帖,二是观察老师们的板书,三就是在黑板上的实践了。到了中学,常被母亲差遣给她任教的小学班级里出黑板报,画点小画,绘点花边,录点文字,粉笔灰扑扑的,但也蛮开心,大概就是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吧。从讲台望向教室后方,排列有序、生动活泼的一期手工黑板报,虽然不过白粉笔绿粉笔蓝粉笔,偶尔几处红粉笔,黑板的底子不像之后的那么细致,噪点满满,但看着还是欢喜的。
出黑板报,也蛮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周到。如果个人独立完成,相对容易风格统一,总体考量内容和形式的搭配即可。如果是多人合作,那么如何分工,不同字体安排,也须得当,还得顾全小组成员的性情。记得高二时由我组队出一期黑板报。内容、版式我心里早就有了谱,大家也都认同的。想着其中有的同学字写得过淡,有的字体比较野豁,以风格统一故,就没请她们抄录。也是我没及时事先沟通,为抓紧时间,就和一位同学一起把黑板报出了。黑板报是出得蛮好,但引起了同学的不开心,虽然事后也道歉并沟通了,但总归是个瑕疵,自己也是恍然了其中人事,有些事不求做到完美,更需和谐。一期黑板报,彼时似乎是追求完美的一道题,其实回首不过是做件事,每个人各自发挥,效果如何也许并不要紧,良性的互动才是要紧的。黑板报不只写写粉笔字,而且时不时也写出了人生感悟。
60后的黑板报记忆中满满也都是历史。和家人聊起来,初中时他出过的很多期黑板报中有一期印象最深。那是1976年春天,是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所以一开学就要出一期纪念周总理的黑板报。他们拿到了一首手抄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想着如果这首诗的左边能配一幅周总理的头像,就非常完美了。于是放学后,他在黑板左侧三分之一处打上格子,将总理的头像搬上了黑板,黑板右侧三分之二就由林同学抄写诗歌。第二天同学们和老师看到后都感觉不错,表达了大家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彼时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担心其他同学也模仿乱画总理头像,还特地叮嘱大家,除了出黑板报的同学,其他同学不准乱画领袖像。他说遗憾当时也没有照相机拍下那期特殊的黑板报,否则现在回忆起来就有血有肉了。说的是啊,那些年出过的黑板报若如当下留影方便,可谓少年成长小印记,也算历史小资料。
电脑手机的当下,学校里还出黑板报吗?我咨询了研究生毕业后在沪某高中任教的学生小王。出的,小王说,每班宣传委员负责,一般每月一个主题,诸如心理健康、热爱劳动等,学校每月检查。也是用粉笔,有的比较高级点就买水粉来画。小王发来两期黑板报图片,黑板是正常的黑板大小,但两边贴了其他表格等,板报就剩下中间一小块了。一期“国庆中秋”专题,中间画了天安门,以云纹烘托,内容不多,“中秋来历”“中秋情”两篇几百字,倒蛮像微博文体。另一期主题“发现身边的美”,大树小花为装饰主体,文字也就两三百字吧。见微知著,似乎可见当下图像手机时代的黑板报新风格,以图为主,文字为辅。不过,黑板报还在出着,已然欣慰。
梅雨季最后一日,去取托裱的一批拙字拙画。顺便也和沪上知名古画修复暨装裱老法师周国伟先生聊聊书画和旧事,他说起初中毕业时上海手工业局来挑学生去读彼时的上海工艺美术厂工业中学,也为培养后备人才之需。此时周先生脱口而出“阿拉老早在读书时出黑板报的呀,所以字写得还可以咯,老师就推荐我去了”,不由得莞尔,又像听到了接头暗号。今年认识了好几位少年时代出过黑板报的新朋友。他们成年后专设计,做书画装裱,做老师,做生意等不一,欢喜写写画画的性情里似乎也能追溯到出过黑板报的。
小小黑板报,腾挪起来,天地并不小。(龚静)